配件种类那么多,实际效果到底咋样呢?
各位车长在体验新版配件系统的时候,估计经常会好奇各类装备在现实里的原型。接下来这篇文章就给大家分析分析游戏中几种典型配件的实战原理和历史背景,带您了解这些装置在真实战场上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能提升视野的观测装置在真实战场上那可是承担着关键任务呢。这类双目光学仪器最开始是在炮兵部队用的,它那种潜望式的设计,能让观察者在掩体后面完成三个核心任务,也就是测算敌方坐标、校正射击参数、评估打击效果。有8 - 16倍的放大倍率,再加上精密刻度,能精准地测定1500米外目标的距离和方位角。
在二战的时候,有些没有观测设备的装甲车辆会临时装上这类装置。比如说德军三号突击炮部队,就把炮兵观测镜装到了车长指挥塔上,在静态防御的时候,态势感知能力明显提升了。
能提升乘员效率的通风系统是从实战需求来的。就拿T - 54系列来说,它炮塔顶部有个直径300mm的离心风扇,45秒就能把车内空气换一遍。这个装置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就是排出火炮发射残留的硝烟、降低设备运行产生的高温、平衡舱内外气压差。
冷战时期升级的三防型号加了多层过滤系统,在核生化污染环境下能安全循环72小时。风扇叶轮是用镁铝合金做的,在零下40度到55度的环境里,每分钟都能稳定转2200转。
能提升机动性的涡轮装置是根据热力学原理工作的。就像豹1坦克的MB838发动机,加装涡轮增压之后,进气效率提高了37%,让830马力的柴油机在2000米海拔的地区,还能有在平原地带92%的动力输出。废气驱动的双涡管涡轮0.3秒就能达到每分钟12万转的工作转速。
这个系统能让坦克在松软地面的通过速度提高19%,燃油经济性也能改善14%。不过要特别留意涡轮迟滞现象,急加速的时候大概会有1.2秒的动力响应延迟。
现在的伪装系统已经发展成复合型的解决方案了。就拿英军现役的Barracuda系统来说,它的基础层用的是阻燃尼龙材质,表面复合了热红外抑制涂层,中层加了雷达波散射纤维,外层挂着环境自适应变色片。这种结构能让坦克在300米外被肉眼发现的概率降低74%,热信号特征减少63%。
要注意的是,伪装网展开之后,车体温度会上升8 - 12摄氏度,在热带地区用的时候,得特别留意发动机散热的问题。标准的4人车组6分钟就能把全车伪装弄好。
合理搭配配件能大大提升作战效能,每个装备背后都有它的工程学原理,还经过了实战验证。关于配件选择和搭配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