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游戏中的II号坦克J型
在我们的常规认知里,轻型坦克一般都是机动性好,但装甲比较薄弱。不过在装甲部队的发展历史上,有个特别的例子——D系有一款轻型坦克,它的防护性能和重坦差不多,在低级房里被大家叫做“二姐”。这款以非常规设计出名的II号J型坦克,到底是怎么在防护和吨位上实现突破的呢?
▲II号坦克D型原型车
II号系列是德国早期装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执行作战任务之外,更多的时候是充当技术试验的角色。在1939年开始的改进计划中,研发团队试着把步兵支援的概念融入到轻型坦克的设计里,要求车辆得有近距离火力压制能力、全方位防护性能,还有复杂地形通过性。
▲采用相似设计理念的I号F型
这款战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装甲配置:正面装甲厚度有80mm,等效防护能达到同级重坦的水平;侧后装甲厚度是50mm,等效防护是中型坦克的标准。
▲越野性能展示
它的主武器选的是20mm KwK38机炮,从实战数据来看:钨芯弹在100m距离的穿深是60mm;理论射速是每分钟450发;弹药类型是穿甲弹和高爆弹混合配备。
▲乘员舱室布局示意图
18吨的车重对它的机动性影响很大,设计的极速只有30km/h,这说明它的战术定位是:跟着步兵推进的移动掩体、专门对付轻装甲单位的载具,以及在复杂地形负责侦察警戒的。
▲前线部队实战留影
因为资源分配的问题,生产计划不得不调整:原本打算生产100辆,最后缩减到了22辆;1943年在东线部署了7辆参加关键战役;1944年还把1辆改造成了工程抢救车。
▲现存的战术伪装涂装样本
从设计理念上来说,II号J型体现了把防护放在首位的极端想法。它的装甲配置在低级房能形成压制优势,但是火力不足,这让它的战术价值受到了限制。这个例子也证明了在装甲车辆设计中,平衡原则有多重要,要是过度强化某一个性能指标,反而会让整体作战效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