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单位的顶部弱点始终存在
在装甲对抗的时候,精准打击敌方载具顶部的观察装置与进出舱口,已经成了大家都知道的战术啦。有些型号因为顶部结构突出,实际作战表现常常不如开发团队原本预想的那样好。现实里的装甲载具可是个综合战斗平台呢,它的设计得同时考虑作战效果和人员操作。顶部的舱盖、观察塔还有视窗系统,对车组人员一起配合打仗特别重要。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些结构在战术上有啥价值。
进出通道设计
▲经典中型坦克的后部舱门布局
载具顶部那些凸起的结构,其实就是人员进出的地方。车组成员得通过这些通道快速部署或者撤离,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合理的舱门布局能大大提高他们存活下来的概率。现在的载具一般都采用多向开启的设计,有些型号还配备了助力弹簧装置,能让舱门快速打开和关上。
▲车组物资补给示意图
除了能让人进出,这些舱口还有给设备散热和输送物资的作用。在温度很高的作战环境里,打开舱盖能让里面的空气更好地循环。打仗的时候补充弹药还有维护装备,也得通过特定的舱口来完成,有些型号在炮塔后面专门设置了补给口。
▲经典中型载具顶部布局
工程团队得在防护和功能性之间找个平衡。大多数舱门用的是复合铰链结构,有些驾驶舱盖设计成侧滑开启的模式。材料一般选高密度合金,还加了密封胶条,这样能提高三防性能。
战场态势感知系统
▲现代主战载具驾驶观测窗
装甲单位的观测系统有固定视窗和旋转观察装置。驾驶舱观测窗一般是楔形布局,用的是多层复合防弹玻璃。有些型号在车体侧面还加了辅助观察口,通过棱镜折射的原理来扩大视野范围,这种设计在巷战的时候特别有用。
▲车组成员视角模拟
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载具慢慢开始用电子观测系统来代替传统的光学设备啦,这样既能保证防护性能,又能实现多光谱侦查的能力。不过传统的机械观测口还是留着作为备用系统。
指挥观测单元演进
▲二战时期指挥塔构造
早期装甲载具的指挥塔既能用来观察,又能当作武器平台。圆柱形结构里面有很多多向观测缝。有些型号在顶部还架了防空机枪,这种设计虽然能增强对战场情况的感知能力,但是会让被击中的面积变大很多。
▲冷战时期大型指挥塔
有些冷战时期的型号采用了全向旋转指挥塔,里面集成了稳定式观瞄设备和独立火控系统。这种设计能让指挥官不用依靠炮手自己去寻找敌人,但是复杂的机械结构让维护变得更难了,而且高高的轮廓很容易成为敌人优先打击的目标。
▲防护薄弱区示意图
随着反装甲武器的发展,传统的大型指挥塔慢慢被紧凑型设计代替了。后面改进的型号用的是低矮轮廓舱盖,还配了全景电子观瞄系统。现在的型号一般都配备了多通道光电侦查系统,指挥官通过数字化终端就能掌握战场情况。
▲现代化改造案例
装甲单位顶部结构的变化,能看出攻防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从最开始简单的舱盖到现在的综合观测系统,每个设计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游戏里有些型号要是把顶部结构优化一下,它们的战术评级肯定会提高不少,这也能给载具改进的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载具设计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它的功能考虑,顶部结构的优化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技术越来越厉害,以后可能会出现完全封闭的无人炮塔设计,不过现在车组人员在实战中的需求还是设计的核心。了解这些结构的战术价值,能帮助我们在对抗的时候更好地发挥载具的性能。